《中国教育报》:校企合作深度决定办学高度

发布时间:2008-07-12作者:本站编辑来源:本站原创浏览次数:688

《中国教育报》2008711

足彩胜负14场执行院长 苏志刚

只有与企业深度合作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能力,这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给我留下的一个深刻印象。

  这次大赛不仅考验选手的技能高低,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等都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作为由教育部、天津市政府等11家单位共同主办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主要有以下两个鲜明特点:

  一是比赛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的结合。我们看到,数控比赛要求选手根据任务要求,制订工艺方案,并利用现场提供的软硬件条件,完成所有零件的加工。整个比赛过程涉及生产计划组织、工艺文件编制、数控车削工艺、数控铣削工艺、加工程序编制、加工质量、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安全意识、操作规范、职业素养等,是企业生产的实景再现。

  二是采用团队比赛形式。敬业爱岗、团结协作,是现代制造业对人才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要求之一。比赛中,选手要将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结合起来,制作并组装这些零件,在技能竞赛的同时检验参赛选手的团队协作能力、计划组织能力。这也是企业特别关注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比赛中的体现。

  这样的比赛模式实际上告诉我们:学校和企业必须接轨,这就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企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关注行业企业技术发展趋势与技术应用方向,加快基于生产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我院近年来通过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了多家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又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技能训练环境。

  以产学研无缝链接理念,建立全方位的职业技能训练机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华丰集团共同实施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把教室建在工地上,学生在真正的工地建真正的楼的理念,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与学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现场实习,边做边学,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施工技术及管理能力。

  以第二课堂为平台,按学生兴趣方向建立多元职业技能训练体系。职业院校要通过科技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我院目前已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了各类兴趣小组。如商务专业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在学院创业街创办了“hs925银饰店,结合电子商务推广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今年5月还获得了全国高校企业经营实战模拟精英一等奖。

  以团队合作为突破口,培养和内化职业素养。长期重视个人能力培养、轻视团队协作的教育模式,造成高职毕业生缺少与人沟通和协作的基本能力,成为最受用人单位诟病的软肋。机电装备制造类专业设计了以真实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活动方案,根据团队任务完成情况、个人对团队活动的贡献,安全操作和出勤等情况综合评价学生,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内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本届技能大赛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仅依靠第一课堂教学不可能胜任职业岗位的要求,必须进行必要的分工,以开放性设计教学过程,实现第一课堂、自主学习和顶岗实习的平滑过渡。第一课堂主要完成真实任务解决过程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自主学习的第二课堂是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重要转化环节,是学生从模仿到真会的必由之路。

  总之,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要大力提倡做中学边做边学等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在真实的生产岗位上,在的过程中,切实提高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