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中职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都在连年上升,但仍有不少人将职业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就业教育、“饭碗”教育。职业教育如何突破这些认识上的瓶颈,更有吸引力。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吸引力来自学校的办学实力,只有职业学校的教育质量上去了,学生发展有后劲了,职业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职校校长史晓鹤“幸福的烦恼”
上职校有没有职业发展空间呢?毕业于北京市商业学校、现在任职于锡恩公司的单秋爽告诉记者:我觉得自己选择中专一点也不吃亏,相反成了我展示才能的舞台。商校的老师让我学会了做人、做事,让我有了现在的职业发展空间。2007年,品学兼优的单秋爽通过层层考试,被国内一家知名咨询公司——锡恩公司录用,5个月后因工作成绩突出被晋升为“高级软件工程师”,后因业绩卓著被任命为“管理系统事业部”总经理。如此快的职业升迁速度,比起那些本科生、研究生也丝毫不逊色。
只要教学质量过硬,职业教育照样也有吸引力。北京市商业学校校长史晓鹤说,学生和家长选择我们学校,来自于对学校培养质量和学生今后发展空间的综合认可度。所以每年的四五月份,史晓鹤都会遭遇“幸福的烦恼”,不仅很多企业来到学校争要毕业生,还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学校参观、咨询和报名。
发展后劲足的职校生企业也欢迎
“有些人把职业教育看作是谋生的手段或者仅仅是给学生找一个‘饭碗’,这种认识是极为偏颇的。据我了解,现在大多数的职业院校不仅重视技能训练,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进入企业后具有一定的发展后劲。”说这番话的是北京市康美克机电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吉民。去年7月,他们公司招聘了1名某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小伙子除了会用计算机画机械图,还能够承担编程工作。由于小伙子勤奋好学,公司还让他承担了一部分电气工程的设计任务。李吉民肯定地说,这样的毕业生我们欢迎,也需要。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研究员刑晖认为,培养毕业就能上岗的单一技能型人才,只适用于传统的劳动组织结构和形式。当今,现代新型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更需要复合型、智能型的技能型人才。为此,在学生培养上,职业院校要更有针对性,在课程设置和实施评价中应重视职业道德和责任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学习迁移能力等的教育,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更有发展后劲。
职业教育不是学习者的终结点
在足彩胜负14场的创业街,一家家公司和店铺呈现在记者面前:TOP工作室,还有专售笔记本电脑以及为同学维修计算机的校园公司。这些都是在校学生自己创办的。据该院院长苏志刚介绍,学校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倡导“全实践”的教育理念,通过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实施一些可操作性项目,建立一套多元职业技能训练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了综合能力,鼓励学生创业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固然是好事,然而社会、家长和学生都不愿意职业教育成为学习者的终结点。刑晖建议:政府部门和高等院校应打通中等层次和高等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渠道,采取“学分银行”、弹性学制、先工作后学习等灵活措施,多给职校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让职校生成长成才的途径更畅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