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商报》:六个非遗工作室设到大学校园

发布时间:2011-04-18作者:本站编辑来源:本站原创浏览次数:598

新闻现场

  2010年起,足彩胜负14场探索引入民间艺术、绝技绝活,先后建起了书法工作室、茶艺工作室、剪纸艺术工作室、根雕艺术工作室、风筝艺术工作室以及漆画艺术工作室6个“非遗”工作室。学校除了安排艺术类专业老师授课,还请来了国家工艺美术大师张德和、北仑区“立体风筝王”林良明和北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乐翠娣给学生们上课。

  “当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在濒危状态。这6个工作室很好地发挥了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作用,利于保存和维护区域文化精髓。”学校相关负责老师说。

  吴彦 毛丽莎 王辰

 

  64岁民间老艺人走进大学当老师

  “我剪纸剪了几十年,没想到现在能在大学课堂上给学生讲剪纸。”乐翠娣今年64岁,能把剪纸手艺传授给大学生,老人家很欣慰。

  来上这门课的很多同学是第一次剪纸,要剪出个像样的作品,还真不是件容易事儿。但乐老师却说:“剪纸并不难,关键是要细心,尤其是前期画图的时候。”为了上好这门课,乐老师特别把自己以前的作品都整理出来,选了几幅比较有特色的给同学们借鉴。

  对于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开始剪的同学,乐老师就手把手地教,“每当剪完一幅作品时,我都会很有成就感,尽管作品上会有很多毛刺儿或者一不小心剪断了。”纸艺协会一名会计专业的张同学说。

  “如今,剪纸技术都是老年人教给老年人。学院开设这样一门课,让年轻人接触民间技艺,办了件大好事!”在乐老师眼里,她的学生是眼快、手快、心巧的年轻人,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超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她相信剪纸艺术会在这里得到延续。

 

  老师:学生学习热情 让我受鼓舞

  没有书本,拿着彩色笔、竹签、薄彩纸或白纸一大张、白线……同学们纷纷走进了课堂。这是北仑区“立体风筝王”林良明上的扎风筝课。

  “第一次上课,学生们就表现出很大的兴趣,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他们的学习热情让我很意外,也很受鼓舞。”林老师说,一次,他给学生们布置作业,让大家第二天上交一只风筝作品,结果,到了第二天一位学生捧来5只形态各异风筝,着实让林老师大吃一惊。“虽然风筝做得不完美,但看到5只风筝的一刹那,我忽然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当时,我心里暗下决定,一定要教好这帮孩子。”

  在林老师的课上,学生们可以随意走动,交流扎风筝的心得。林老师觉得,手工课就是要彼此走动、相互交流,才能做出好作品。“通常一节课是45分钟,但下了课后仍然有不少同学围着我让我做指导。”

  通过一节课的努力,自己的风筝是否可以成功放飞不少同学心中仍没有底。“我帮你检查一下风筝骨架的位置吧,看看有没有扭曲或者不对称。”看着学生们学扎风筝的用心劲儿,林老师仿佛看到了风筝艺术的未来。

 

  学生:学习民间技艺 感觉很幸福

  会计专业的丁煜芳一直很喜欢手工艺制品,现在自己也能剪出漂亮的剪纸,并且得到指导老师的肯定,这是她最近最开心的事了。“学了半年剪纸,朋友们都说我心细了不少。”

  像做风筝、剪纸、根雕、茶艺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这些民族瑰宝不能丢,丢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这是老艺术家们的心声,如今也是这些年轻人的信念。而这些传统工艺大部分需要他们静下心来慢慢做,一件作品可能会花上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个星期来完成。现在学生们愿意把自己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学习制作手工艺中,这样收获的不仅是细心的态度,还有愉悦的心情。

  “在剪纸课上,我的幸福感特别强烈!因为我体验到了在‘白纸’上‘造人’的幸福,当你剪了一只鸽子,别人说你剪的小鸡真好看,没关系;你剪了一头大象,别人说你剪的小猪真可爱,也没关系。因为,在我眼里,它们都是一个个幸福的符号。”丁煜芳在学习笔记中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