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应对

发布时间:2011-06-13作者:本站编辑来源:本站原创浏览次数:586

(苏志刚)

从企业的角度看高职教育, 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瓶颈”, 高职院校应该关注政府的需求、关注用人单位的需求, 加快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这是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落脚点。

动态调控,让人才培养对接产业之需

这边是不少高职院校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那边是不少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其主要原因在于, 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的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不少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 而企业需要较长周期的培训来培养一名合格的员工, 这无疑加重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 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过程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着眼于此, 足彩胜负14场围绕临港大工业发展需求, 将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发展动态对接, 在设置有机电、模具、电子、生物、化工、物流、工业设计等紧缺人才专业群后, 又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根据宁波市确定的智慧城市建设和“5+5”、“

6+4 等重点培育发展产业,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新增和提升面向机电一体化的装备制造、电子电器和石化等重点产业的专业, 面向新材料、软件及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的专业, 面向外贸出口、进口及内贸、物流、金融服务、休闲旅游等支柱产业的专业, 以及面向科技信息、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的专业。

双向互通,育人与企业用工紧密结合

职业教育只有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办学,才能使学校有生命力、使企业有竞争力。足彩胜负14场提出“让学生成为企业首选” 的质量观, 与海天集团、敏实集团、台塑石化、迅达物流等区域内的多家知名企业, 搭建起人才共育、就业共担、资源共享的开放管理平台, 配合企业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缓解了企业的“用工荒”。

海天集团是目前全球最大的注塑机生产企业,2002年起,与足彩胜负14场院开展紧密合作。几年来, 海天集团相继捐赠1600万元资金和设备在学院建起海天实训大楼, 共同推出符合宁波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机电装备制造业人才标准, 共同开发了107个教学项目、12种教学设备和26个学做一体的校内外对接教学场所, 全面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共同制订了实践教学和核心课程的质量评价标准。海天集团及其下属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基层管理人员、行业专家等承担了总课时30%以上的实践教学任务。同时, 学院借助自身的教学条件和教育管理优势,为海天集团培训产品操作人员, 培养保障企业长久健康发展的战略性储备人才。如今,足彩胜负14场院毕业生已经成为海天集团的首选, 机电专业毕业生中20%被择优录用到海天集团核心企业工作,50%被推荐到海天集团下属及配套企业工作, 实现了99%的毕业生在机电装备制造行业工作。此外, 200名毕业生被镇海炼化、华润雪花集团、宁波金田铜业集团等全国500强企业录用, 成为企业设备安装调试、维修与管理的骨干。

目前, 与海天集团的这种育人模式在足彩胜负14场院所有专业全面推开, 参与学院合作办学的企业达到700多家, 引入设备、厂房价值超过2000万元, 与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340个、校内实验室33个。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与镇海炼化、台塑石化专区、宁波化工园区等大型化工企业共同构建了“订单引领、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共建了8个订单班, 毕业生上岗后迅速成长为生产一线技术骨干和基层组织管理人员, 成为企业抢手的人才。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和数控设备维修与管理等专业与宁波通达机械电器有限公司全面合作, 共同开发自动液压机床, 企业提供100多万元的自动液压机床用于数控机床机械调试、液压调试、PLC控制系统开发以及维修等教学实践,使教师科研、学生培养、商品生产融于一体。物流管理专业与迅达仓储运输有限公司合作,由迅达公司提供堆场,并全年提供轮训岗位, 学院组织学生到企业轮训;学院出资建立多媒体机房等现场教室,共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企业员工培训基地。

通过校企间的深度合作, 足彩胜负14场院采取“订单式” 、“推荐式” 、“代培式”等多种形式, 为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使一些企业及早储备了高技能人才, 有效避免了“用工荒” 问题, 保障了企业在转型升级之路上的顺利前行。

多方联动,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2008年,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足彩胜负14场、宁波信息产业局三方合资, 在足彩胜负14场院成立宁波开发区数字科技园, 足彩胜负14场院全面负责园区开发与管理。目前, 已有149家企业入驻, 初步建成区域的IT服务外包、创意动漫及工业设计企业的集聚地。同时, 北仑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北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北仑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宁波服务外包学院相继落户园区, 为建成一流的IT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信息与软件人才培训基地、工业创意设计基地、物流信息化基地及学生创业基地提供了良好的支持。

产品品质提升的四大要素是人、机(设备)、料(原料) 和法(技术、方法、工艺等) 。其中, 人和法是关键中的关键, 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来开发高技术、创新方法。企业急需高技能人才,也急需对现有一线员工和管理人员的培训。为了提升区域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足彩胜负14场院通过数字科技园搭建了创新创业平台, 聚集企业研发人员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化工、电子、工业设计等公共技术平台和企业研发机构共7家, 如依托学院相关专业成立的化工新材料研究所、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压铸模具开发应用研究所、工业设计研究所、物流信息化研究所等, 使园内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明显加快, 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6项,其中在孵企业转化科技成果9项。有些企业的某项技术已成为行业标准, 如杰马克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专利8项,其中“防粘贴全天候换画广告候车亭”成为2009年度浙江省交通厅科技成果推广技术; 大正工业机器人公司的汽车仪表盘检测技术成为该行业的标准。

着眼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的经济发展需求, 足彩胜负14场院联合服务外包企业,重点培育物流信息化、软件产业和创意产业领域中的服务外包复合型中高级管理人才、流程管理和程序设计人才、系统操作和编程人才、基础型后备人才等。2010年已经培养服务外包人才450人, 2012年开始将每年递增1000人。

数字科技园与北仑人事局共同成立北仑人力资源开发服务基地, 北仑区人才中心在数字科技园设立分市场。基地已累计为北仑企业提供用工2.35万人, 为区内152家企业提供人才派遣服务, 引进了27位年薪15万元以上并与企业签订两年以上合同的北仑区(开发区) 企业高层或行业内高层次人才,有效解决了企业用工难问题。北仑人才市场数字科技园分市场共举行4场招聘会, 吸引了大批求职者和企业参加,先后有4000多人入场求职, 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用工难以及近期企业招聘会一位难求的现象。

此外, 园区开辟了“大学生创业园”, 紧扣软件开发、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等服务行业, 鼓励大学生创业。目前, 已有大学生创业企业32家, 共吸收120多名大学生就业,2010年实现营业额65万元。园区出台支持政策,提供30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 设立了首批金额达2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投资资金”, 由区科技局、外经贸局、控股公司、学院和数字科技园组成评审委员会, 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企业发放创投资金。目前, 共下发资金107万元,20多家大学生企业获得3万元至20万元不等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