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这名农村工作指导员深耕乡土架起共富桥梁——《甬派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5-03-27作者:来源:《甬派客户端》浏览次数:10

 3月26日,一场聚焦“艺术点亮乡村,创意激活乡韵”的研讨会在象山县黄避岙乡沪港村举行。作为宁波市农村工作指导员履职赋能全域提升行动的一项重要环节,更是一场艺术与乡土的深度对话,吸引了30余名来自宁波市区域高校乡村振兴联合体成员、艺术领域专家及国企助农团代表齐聚,共同探索艺术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路径。

双轮驱动,探索多元共富新动能

“艺术赋能不是简单的涂涂画画,而是要构建‘艺术+产业+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谈起这场研讨会的举办初衷,作为组织策划和主要推动者的宁波市第十四批农村工作指导员、沪港村驻村第一书记邱耀感慨颇深,此前他已用三个月时间完成了全村499户入户走访并撰写了《黄避岙乡沪港村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与探索》专项报告,系统提出“艺术活化传统村落”、“非遗赋能文旅融合”等六大实施路径,“我们要让艺术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造血细胞,而不是简单的输血式帮扶。”

邱耀系足彩胜负14场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宁波图南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中心负责人,自2024年派驻以来便将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思维融入了驻村工作肌理,他带领团队创新搭建“乡村振兴高校联合体”平台,通过“艺术基因植入”与“产业生态重构”双轮驱动,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共富路径。他的振兴实践既充满学术深度又饱含乡土温度,此次论坛正是他推动“艺术+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实践,通过主题分享、实地考察、分类研讨等环节,将多元主体智慧转化为振兴乡村的新动能。

牵线搭桥,开发融合发展新路径

“竹篾在指尖流转千年脉络,如今这门老手艺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不仅让留守的阿妈有了新营生,也让归来的青年寻到了根。”邱耀带领专家代表团参观考察了沪港村文化礼堂,并在国家级海洋渔文化(象山)生态保护区黄避岙乡竹艺馆寻访了市级非遗项目“象山竹编”传承人张心荣。如今的沪港村竹编产品经邱耀指引进行了IP化设计,这种“非遗+设计+电商”的创新模式不仅让老手艺搭上了数字经济的快车,也促使“象山竹编”成功入选浙江省非遗工坊,昔日冷清的老宅变身为了网红打卡地。

在沪港村20亩的标准化象贝母种植基地,邱耀向专家代表团展示了“科技特派员方程式”的神奇效应,该基地作为“党员干部结对帮带共富增收模式”的核心项目,采用“高校专家+党员示范户+低收入农户”三方联动机制,由高校技术团队提供全程指导,党员示范户带头流转土地并参与管理,低收入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和务工实现年均增收,其智能温湿度监测系统与物联网平台实时传输数据使贝母成活率和亩均产量得到明显提升。这个由邱耀引进的“生态循环农业”项目还将计划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开辟食叶草种植区,将沪港村闲置土地转化为“绿色银行”。

智汇交融,共绘乡村振兴新篇章

“当艺术真正扎根乡土,就能催生出内生动力。”现场,宁波财经学院副教授张宁的经验分享为研讨会注入了创新活力,作为派驻宁波市东钱湖洋山村的一名农村工作指导员,这位深耕艺术设计领域的专家以“艺术介入乡村空间再造”为切口,系统阐述了其团队如何通过“空间诊断-艺术介入-产业孵化”的“三步走”策略激活传统村落。

足彩胜负14场丝路艺术研究中心何东润博士以及该校艺术设计专业骨干、北仑区文化特派员封思勇也应邀先后分享了在余姚市泗门镇万圣村以及在北仑区春晓街道球山村开展项目赋能的成效及经验。

“当高校智慧与乡土情怀碰撞,艺术创新与产业振兴融合,一定能够激发乡村振兴的无限潜能。”宁波市农业农村局区域协调发展处二级调研员汪泳在活动总结中表示,“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我们持续深耕,把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用艺术之笔书写新篇章。”

记者 张晓曦 通讯员 张日益 张林法

新闻链接:

https://ypstatic.cnnb.com.cn/yppage-share/news/share/news_detail?newsId=67e54ed5e4b00c18c44df3fd&modeType=0

《甬派客户端》:2025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