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师生团队,聚焦微电机气隙高精度装配这一行业痛点,成功研发出“微电机塑性成型气隙智能装配机”,在企业投入试用,显著提升了产品合格率与生产效率,成为高校服务地方产业升级的生动范本。
实验现场。学校供图
破局传统工艺:从“人工经验”到“数据驱动”
该创新团队由创新创业党总支教工支部书记王灵玲老师指导。
微电机作为精密设备的核心部件,其气隙的均匀性直接影响产品性能。传统依赖人工经验调整同轴度的方式,不仅效率低,且一致性难以保障。面对这一难题,师生团队以“数据驱动智能制造”为核心思路,提出了技术突破方案:通过优化振动电机往复运动机构,利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实时检测电流偏差,动态调节振动电机频率,精准修正微电机偏心量,实现“毫米级”精度调控。
这一技术路径取代了传统人工纠偏模式,使气隙调节过程实现自动化、标准化与精准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微电机轴承固定环节,团队另辟蹊径,提出“塑性成型精密冲压”工艺。通过精密冲压使轴承座局部发生塑性变形,夹紧轴承外圈,从而保持转子与定子的同心度。相较于传统点胶工艺,该技术不仅避免了胶水老化、污染等问题,更通过结构优化显著提升了装配稳定性。
实验现场。学校供图
产教融合见实效:企业试用获认可
经宁波正权电器有限公司试用,该设备提升了产品合格率和生产效率,其中一次交检合格率提升14%,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持。公司负责人童世权表示:“这项方案不仅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的工艺瓶颈,更为行业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宁波职业技术大学创新创业班的系统性教学支撑。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以创新创业班为试验田,探索出了一条“人工智能+先进制造+设计创新”跨学科融合的创新育人之路。
今年9月,该校创新创业学院组建了“创新设计与智能制造”微专业,微专业以“创新驱动、跨界赋能”为理念,构建“学科交叉-项目实践-产业反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邀请劳模工匠人才担任导师,通过真实项目牵引,从问题(需求)发现与分析、概念设计、方案设计一直到样机制作、正样设计,完成创新设计全过程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先进制造、人工智能与创新设计的融合应用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直面产业真问题,在解决复杂工程挑战中成长。这次项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技术能力,更培养了其系统思维与团队协作精神。”王灵玲老师表示。
这一师生共创、产学融合的实践模式也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宝武装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宁波分公司总经理邵世奇评价道:“宁波职业技术大学的这项创新实践,精准切中了当前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中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这种基于真实产业场景的‘微专业’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其成果具备很高的推广价值,为我们企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革新提供了新思路。”
记者 李臻 通讯员 王瑛 王灵玲
新闻链接:
《甬派客户端》:2025年10月08日